查看原文
其他

从希腊古典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类活动空间历史变迁的宏大画卷

[英]诺曼·庞兹 著

王大学 秦瑞芳 屈伯文 译

定价 148元

16开 精装 588页


本书是诺曼·庞兹三卷本《欧洲历史地理》的缩写精华版。全书围绕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个因素,呈现欧洲在过去的2500年历史中不断变化的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环境、技术水平、人类的观念和组织三者始终互相作用:环境一方面促进或约束人类的活动,另一方面也被人类所改变,以符合人类的需求;人类的观念和组织是一个不可预知的因素;同时,在整个历史中,人和环境的关系已被人们掌握的技术所改变。作者基于海量数据绘出大量图表,直观地展现历史变迁,亦折射出欧洲文明的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诺曼·庞兹(N. J. G. POUNDS,1912—2006),英国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曾执教于剑桥大学,后移居美国。庞兹著有三十余种著作,涉及自古及今的欧洲历史地理,其中代表作品有《欧洲历史地理》《英国堂区史》等。


译者简介

王大学,历史地理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环境史与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研究,主要著作有《明清“江南海塘”的建设与环境》。

秦瑞芳,世界史硕士,主攻中世纪民族史,复旦大学图书馆馆员。

屈伯文,同济大学博士,现于深圳大学理论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早期西方军事史。译有《西方文明的统一》《跟着圣经去考古》等著作。


目  录

序 言 / 1

绪 论 / 1

第一章 欧洲历史的自然基础 / 9

第一部分 古典文明 / 25

第二章 古典时期的欧洲 / 31

第二部分 中世纪 / 81

第三章 2至9世纪 / 89

第四章 查理曼时代的欧洲 / 111

第五章 9至14世纪 / 137

第六章 14世纪初的欧洲 / 173

第七章 中世纪晚期 / 225

第三部分 近代欧洲 / 253

第八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 / 259

第九章 16至19世纪 / 301

第四部分 工业革命及以后 / 371

第十章 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 / 377

第十一章 19 世纪 / 413

第十二章 “一战”前夕的欧洲 / 519

索 引 / 553

希腊鞋匠为女顾客量鞋底,约公元前5世纪


节  选

18世纪晚期是变革日益加速的时期,但被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打断。当1815年和平重现后,不列颠和被战争蹂躏的欧洲大陆之间在技术水平上显现出了巨大鸿沟。


不列颠群岛的人口从未停止增长,而欧洲大陆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则被战乱抑制了增长。在大不列颠,作为早期特征的选择性城市发展仍未衰退,而欧洲大陆几乎没有任何发展。重建农业结构的缓慢进步在所有地方停止;除了大不列颠和斯堪的纳维亚,这些地方几乎没有直接遭受战争的破坏。但欧洲大陆的相对落后在制造业方面最为明显。当工厂制度在不列颠扩散且在总产量的比例中日益增加时,机械力量的使用——至少在低级的水磨坊技术水平之上——在欧洲大陆极少。最后,尽管海上贸易的中断情况没有比预期的严重,但商业必须在战后重建。

19世纪英国的人口变化


19世纪欧洲经济的扩张和空间布局发生的剧烈变化构成了本部分的第二章。主导这一发展的经济力量只是被简单涉及,我着重强调的是其所带来的空间格局变化。引起这个时期急剧变化的是运输和交通的变革。这对工业的不断密集、生产的不断专门化,尤其是对生产者与市场互动的速度,都至关重要。生产者不仅可以反映出大众需求的每个变化,而且革新可以随着新发明的邮政系统的速度传播。19世纪欧洲经济的空间发展可被归纳为六个方面。


(1)劳工使用的密集程度减少且效益增加。农业和制造业都是如此。其结果是生产显著增长,至少为提高材料标准培育了潜力。

(2)农业的变化和发展最不明显。传统的耕作模式在一些地方一直使用至19世纪末。尽管如此,农业生产仍日益专门化。这在蔬菜、水果的种植,以及为城市市场生产牛奶、奶油和黄油等方面,都是最显著的。毗邻大市场和地理环境同样有助于专门化。大伦敦、巴黎地区、莱茵兰低地和低地国家的例子,说明了城市需求对乡村土地使用的影响。但专门化没有局限于这些生产行业。在有限专门化和质量提高并行的其他地方,人们进行着葡萄种植和奶酪制作。

19世纪欧洲使用的各式犁


(3)制造业经历了最剧烈的革新活动大爆发。这些发展的根本是机械力量的应用;首先是蒸汽机,后来才有了蒸汽与水轮机和内燃机的应用。煤和其他形式的燃料是一种“粗”原料,因为它们在制造过程中被完全消耗。它们绝不是制成品的一部分。运输经济决定了工业品的制造应尽可能接近燃料产地。在19世纪,这意味着制造工业被吸引至煤田。即使最小的制造工业也经历了短暂的繁荣期。但从长远来看,制造业的投资规模与可获得的燃料总资源有一定的关系。人们很快意识到,许多小煤田缺乏维持显著增长的资源,在一阵生产活动之后它们被丢弃了。事实上,人们可以区分工业活动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广泛分布着的工匠群体,这些工匠充其量使用的是地方水力。第二阶段的特点是更大型的生产单位,它们在一段时期内使用小型的燃料资源。例如,法国到处是这样毫无生机或被弃置的制造中心。最后一个阶段是转移——许多情况下,工业拥有的所有可移动资产会转移至在可预见的未来可获取的资源,即煤或铁矿石,不会枯竭的地方。

这是对煤田附近地区制造业增长的理论说明。增长带来了发展。对矿物燃料依赖极小的许多工业迁移至这些迅速发展的工业地区。其中,许多工业设法使用已发展的基础设施——交通、银行业务、商业。其他工业则被市场所吸引,如此工业化的地区提供了资本货物和日益增加的大量劳动力所需要的生活消费品。人们会迫不及待地猜测,到20世纪初欧洲日益增长的制造业会有多少被吸引到煤田附近地区。很明显,这样的制造业有很多。包括大不列颠大部分的重工业和纺织工业,以及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分钢铁工业。

(4)随着19世纪慢慢过去,一个相反的趋势开始显现。不断增加的燃料效能使制造业更少依赖煤炭;道路网络的完成有可能无须高额花费便能把煤炭运送至远离矿井的地方,并且大运河的建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一进程。在19世纪结束之前,一种新的分散的工业生产形式开始补充工业密集区的生产。

(5)整个19世纪,欧洲既有不断增长的工业,也继续零星存在着衰败的迹象。一般说来,乡村工匠不会带着自己的看家本领到处迁移,这些本事是他们在自己位于小城镇、村庄的作坊中学会的。他们为了保住工作,会通过削减开支和尽可能做出调整,以拼命阻止工厂工业的竞争。通过这种方式, 原始工业一直持续至19世纪,但几乎不再吸纳新的劳工,并越来越局限于不适于机械化的生产行业。接近19世纪末时,很大一部分劳动力由从事传统的蕾丝制作、刺绣和织袜等工艺的年长妇女组成。

(6)欧洲的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且越来越专门化,欧洲内部和同世界其他地方之间的贸易量不断增加。欧洲增加的人口和增长的工业生产,需要不断增加食物和原材料的进口量。巨大的棉花产业——暂且不论俄罗斯——完全由海外提供原料;大部分羊毛和木材是进口的;黑色金属矿物和有色金属矿物的生产日益通过进口来补充。同时,回报进口的是出口制造品;这些出口制造品除了支付进口商品的费用外,还增加了欧洲制造商的规模和边际生产力。


这些变化的结果是商品供应增加,但其益处需要时间才能惠及大众。在19世纪上半叶,生产利润往往用于再投资。而在19世纪下半叶,生产利润被用于缩短工作时间和改善民众生活条件。就后者而言,在19世纪最后三分之一的时间内,欧洲大部分地区公共事业的发展、食物供给的多样化以及公共卫生的改善都是迅速的。


为了探索人类活动的空间模式随之而来的变化,本部分如前几章一样分以下几个标题讨论:人口及其分布、城市发展、农业、制造业和商业。但必须要强调的是,欧洲大陆日益一体化意味着欧洲地理的这些方面不再存在于独立的区划中,如果它们确实曾经存在过的话。它们相互之间联系得更紧密,每一个方面都会影响到其他所有方面。


本部分最后一章仅是总结,写的是在1914至1918年间被撕得粉碎的欧洲地理。它标志着以上所列诸多发展线索的顶峰。伴随着新的国家、变化的疆域以及不同的希望和愿望,一个新欧洲在冲突中产生。它不再是“世界的工厂”。它失去了市场,不久就感受到亚洲和美国制造商的竞争。无力和无奈感促使一些欧洲国家尝试重新主张自己的权利,但其结果对它们和世界来说都是灾难性的。实际上,它已是一个截然不同的欧洲,是从人们已知最血腥的四年多的战争中产生的伤痕累累、面目全非的欧洲。


长 按 购 买 本 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从希腊古典时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欧洲人类活动空间历史变迁的宏大画卷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